English

游印山越王陵

2001-01-17 来源:光明日报 ■浩岭 我有话说

金秋十月,稻黄橘红,丹桂飘香,绍兴印山越王陵正式开放接待游人。

被列为1998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印山越国王陵,地处绍兴市南的会稽山麓,与著名的兰亭比邻相望。这一带就是在中国山水人文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古山阴道,十多公里的路途山环水绕,移步换景,历朝历代的诗、书、画、墓、传说、典故、遗迹,信手拈来,随处可见,犹如一轴立体的人文历史画卷。而印山越王陵的发掘开放,无疑给这轴画卷又重重地添上了一笔浓墨厚彩。

所谓印山是一座被稻田和茶园环绕的大土包,形似印玺,林木葱郁,它的奇特处在于四角有极对称的矩形壕沟,现在被确定为王陵外围的“隍壕”,亦即冥宫的护城河。大墓新揭,震动江南,深埋数千年的王陵将展现给人们一个怎样的神秘和惊奇呢?

在繁星璀灿的春秋战国历史天幕上,越国有如一道耀眼的流星,时间虽然短暂,但那惊人的光亮却永久留存于时间的夜空,勾践卧薪尝胆和西施迷惑吴王的故事在中国绝对是家喻户晓。这越王陵据考证就是勾践的父亲、越国第一代君王允常的陵寝。现在,陵墓上面修起了高大壮丽的穹顶,拾级而下,进入墓宫,眼前的景象让人乍然惊心。一个巨大的长方形深坑里,排列着一根根搭成人字形的粗重的枋木,这些巨木的顶端大多都已腐蚀成尖刺状,看起来不仅森然,而且有一种悲壮感。在这三角形的椁的腹中,陈放着一具长6.10米,直径1.15米的独木做的棺,据说树龄在千年以上。这种形制在国内已挖掘的王陵中尚属首次。组成椁的特大枋木有数百根之多,每根直径都在一米以上,重达数百公斤,独木棺套巨木椁,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、气势不凡的地下“木宫”。

据《史记》记载,越王的祖先无余乃是禹的后裔,即夏后帝少康之庶子,因大禹死后葬在绍兴城南会稽山下,故“封于会稽以守禹之祀”,到允常时已历二十世。允常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,他在位期间越国逐渐强大,多次抵御了北边的强邻吴国的侵扰。允常卒于公元前496年(一说506年),距今已有2500年,其陵墓比秦始皇陵还要早近300年。如此漫长的岁月,又是多雨潮湿的江南水乡,木成土铜化水铁作泥也只是一瞬间的事,而越王陵的这些木料却基本保存完整。除了棺椁四周填充的厚达6米的木炭层所起的防腐密闭作用外,古越国人是否还掌握了更高明的某种技术呢?而如此巨大的木料从何处砍伐又如何运来?还有,在缺乏铁器的青铜时代,将一座山的腹部掏空,挖去16000多立方米的岩石,这浩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呢?更使人不解的是,作为地下王宫核心的独木棺中竟然空空如也,连头发丝大点遗存都找不到,是盗墓贼盗光了呢,还是这本来就是一处疑冢?

人们进而又想到,在距越王陵不远的河姆渡遗址,曾发掘出距今约7000年前的人工培植的水稻种,那应该是新石器中早期,它与4000多年后的越人及越国文化有没有联系呢?

木头无语,大墓静默。

这儿不光挖掘出了一座王陵,还挖出了一连串古老而新鲜的谜。越王陵旅游手册上甚至还将同处北纬30°而又同为三角形的埃及金字塔、百慕大三角与印山越王陵放在一起,作为世界级的谜让人们思考,虽有点牵强,但也说明了这座“江南第一大墓”扑朔迷离的奇异风貌和神秘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